首页>正文

适合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作者:杨时来源:荣基时代文化网

我读名人传记的时候,有个不怎么好的习惯,那就是看这个名人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做什么事情。如果发现他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一事无成,或者身陷困境,尚且不如我的现状,那我心里就颇得安慰,有点沾沾自喜。尤其看到一些大人物,在我这个年龄还一无所有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活得比他成功,优越感一下子就升腾起来了。

读名人传记,拿他的年谱和一生的际遇与自己对比,我想这大概是很多人的习惯。我也喜欢拿他们一生的不同年龄段的成绩,与自己对比,以此来安慰自己当下的心情。现在想来,他们三十岁的贫穷与我三十岁的富有有什么关系呢?他四十岁的单身,与我四十岁的家庭美满又有何影响呢?我们总是喜欢拿别人的生活和自己对比,在这种比较中,要么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沾沾自喜,要么因为别人比自己强而闷闷不乐。

17世纪的帕斯卡,我们今天最熟悉他的莫过于他的《沉思录》,他的名言我们也耳熟能详,他把自己比喻成“有思想的芦苇”。但是他的一生并不是像他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那样辉煌。这个奇怪的法国人,三岁丧母,四十岁就英年早逝,一辈子性格内向,羞于见人,甚至连见个女孩子都没有勇气,因此一生未婚。他内向、孤僻,甚至有点自闭,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完全没有团队精神,完全无法与他人合作。他是个一出场就会社死的人,是个社交癌症晚期无法治愈的人。这样一个人,没有兴趣爱好,没有社交和恋爱,在今天相当于“三级残废”了。人们关注帕斯卡不过是关注他的思想。其实他其他成绩斐然,堪称神童降世。11岁写声学论文,12岁独立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17岁完成几何论文《圆锥曲线论》。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今天无论怎样都是天才,但是他同时代的笛卡尔至死都不相信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有的人读他的传记却参悟出不同的情绪来,读到他几乎自闭的性格,往往获得安慰,还好我不是这样的人,我比他强多了,有很多朋友,也谈了女朋友。但是关注到他成绩的人,却又陷入自卑中,11岁我们还在小学里死记硬背单词,为考试不及格而焦虑;12岁大部分人还读不懂数学论文;17岁有的人还在高中,因为高考来临前的压力而失眠。

另一位电磁学奠基者伏特先生,就是大器晚成了。他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基础教育,在今天看来他就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他在今人看来有点不务正业,也不工作,也不赚钱,就喜欢捣鼓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尽管后来因为一些发明,而被推荐到大学做了教授,但还不能安分守己,总是从一个学校跳到另一个学校,并且这些学校还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职业技术学院,不是什么名校。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沾沾自喜了,45岁的我们都已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了,再怎么不济,在体制内的也做到副高或者高级了。伏特到四十五岁的时候,才发现了电压,发明了电池,从而受到法国皇帝的接见,并颁给他勋章。也许有的读者看到这里,心里多少会受到打击,毕竟很多人四十五岁已经开始混退休了。

同样,另一位哲学巨匠康德,是一个制皮匠的儿子,从小一贫如洗的家庭,并不能支持高昂的学费,他的学校教育也是断断续续,就是到了后来的硕士学位,也是半工半读,花了很多年才拿到的。后来好不容易获得高校教职,还是个没有工资的临时工。他一生刻板,每天作息规律,这种刻板机械的规律,达到令人发指的能对表的程度。但是,他的三大批判却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热销品”,贵族小姐们以案头放一本他的批判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不单单是指他们的性格和社交,同样也指他们的成就。在今天的我们,读他们的传记,却总是持一种双标态度,鄙视他们的性格,羡慕他们的成就;或者另一种视角,拿他们的性格来安慰自己,又拿他们的成就伤害自己。康德的生活模式,帕斯卡的性格和自闭,只不过是不被社会认可,他们只是没有按照社会塑造的模式生活而已,但是这不影响他们生命的灿烂和辉煌的事实。他们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体验沉浸在兴趣中的愉悦。

在我们拿他们的人生对比自己的时候,我们或喜或忧的情绪转变,也透露了我们自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最近北京大学一位数学老师的生活成为关注的热点。他数学成就斐然,只是不谙社交,吃馒头,喝矿泉水,每天上班提个装水的大瓶子。他的生活方式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支持者认为这是生活朴素的风格,虽然身居最高学府,却依然过着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反对者认为,在今天的时代,在他的经济实力之下,这种生活方式实在没有必要,要不是刻意装,那就是有问题。他在数学上取得了什么成就,没人关心。就像没人关心帕斯卡的思想,没人阅读和讨论康德的三大批判,而只是关心他们在我这个年龄是否比我强。既然不关心他们的成就,又何必评判他们的生活呢!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自由,他们的生活起码有一点,那就是他们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们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到幸福快乐。当我们关心他人的生活,比较他人的生活时,我们自己的生活又在哪里呢?只有在与他人比较中,我们才能聊以自慰,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不过是被他人左右而已。

人生都一样,本没有好坏之分。对自己合适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不要将自己的喜乐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才是我们生活的核心,同样接纳自己也很重要。


立场声明

本站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站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本站来源标注是“荣基时代文化网”的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本公司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直接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本平台呈现的网站页面设计与版式编排,为独立拥有版权。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本平台书面许可,对于拥有本平台上内容和设计,版式编排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处理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本平台以上内容的,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