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南京照相馆》:小人物如何守护真相铭记历史?

作者:索菲亚来源:荣基时代文化网

“每一场战争背后,其实都还有另外一场文化战和舆论战,这场战争从来都没有结束过。它可能是和平时代的战争,也可能是在战争时代背后的那一场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战争。无论在哪个时代,我觉得都让大家从这个影片当中能受到启示,就是什么才是真相。”《南京照相馆》(又名《吉祥照相馆》)的导演申奥在介绍这部电影时这样说。

“他们用亲善粉饰太平,我们用底片揭露罪行。”在以“日军的谎言”为主题的预告片中,这句话揭示了《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的主体内容。

电影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了北平、天津和上海。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进行烧杀抢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院吴敏超表示,日军的“烧”不是偶然炸弹的“烧”,而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烧”,并且是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了残忍屠杀。“百人斩”——两名日军少尉进行比赛,谁先杀死100个中国人谁就赢。后因两人不知道究竟是谁先杀死了100人,进而把目标提高到150人。南京俨然成为了“人间地狱”。而电影中,“1213”即是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口中一次次喊到的自己的编号。

日军通过照片将他们的犯罪现场当作“军功章”一样拍摄下来,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国际形象,让全世界看见日军和中国民众的友好关系,制造了“中日亲善”的假象:让被侵略的中国百姓对着镜头“笑”;对躺在医院病床上的伤兵进行摆拍;日军牵着两个小孩子的手走在马路上……

影片给讲述了吉祥照相馆的学徒阿昌在帮助日军摄影师伊藤冲洗照片时,与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发现了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屠杀、强奸妇女、活埋和“亲善照”等摆拍。为了揭露日军罪行,原本为了保存生命而将照相馆当作“避难所”的他们,转而为了还原历史真相而千方百计地保护胶片。而这一幕也有历史原型为依据,即罗瑾和吴旋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南京大屠杀期间,15岁的罗瑾在南京的华东照相馆(电影中照相馆原型)当学徒。他在冲洗日军军官送来的照片时,发现日军的罪行,因此就冒险多洗了一套,并选取16张最具代表性的装订成册,并在相册封面上画了两个正在滴血的红心、一把尖刀,还有一个大大的“耻”字。他守护照片两年之久,曾将照片藏在他工作的汪伪政府交通电讯集训队的宿舍床板下、毗卢寺厕所墙洞里,但相册最终神秘消失,被同为集训队队员的吴旋在草丛中捡到,并继续守护六年之久。直到1946年,当他看到号召市民检举日军罪行的布告时,才将相册交给了南京市临时参议会。这本相册后来成为导致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认罪伏法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在吴旋之女吾建琦看来,父亲吴旋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人生中最可贵的决定就是将捡到的相册藏起来,并在合适的时间提交给南京市临时参议会。每次想到一起保护相册的罗瑾父亲吴旋,她表示:“可能这是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一个南京人,与生俱来的使命吧。”

罗瑾和吴旋并不是居高位者,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战乱中容易被人忽略的小人物,但他们看似简单的“保管”相册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极具风险的历史担当,因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守护真相。或许我们的日常选择——面对不公选择发声、面对谎言坚持真相、面对遗忘主动记忆——正是这种历史精神在当下的延续。

影片告诉我们,平凡人同样可以点亮历史的星空,因为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选择都有分量,每份坚守都不会白费。无数个体的微光汇聚,同样也能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立场声明

本站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站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本站来源标注是“荣基时代文化网”的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本公司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直接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本平台呈现的网站页面设计与版式编排,为独立拥有版权。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本平台书面许可,对于拥有本平台上内容和设计,版式编排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处理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本平台以上内容的,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