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己”绝非一句象征性的‘我愿意为你死’的豪言与口号,而是体现在每日生活中‘我愿意为你活’的切实行动中。”在一篇关于婚姻的文章中,这句话使我茅塞顿开,似乎看到了婚姻幸福的奥秘所在。
“我愿意为你死”,这句将“死亡”当作爱情最高表达的殉情故事,在中外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常常会看到。比如罗密欧为朱丽叶饮下毒药、梁山伯为祝英台相思而亡、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赴死等等。每当听到或者看到类似的“死亡浪漫”,一方面觉得凄凉无比,另一方面又深受感动。这感动来自于内心对婚姻“绝对忠诚”的向往——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包括我的生命。
“为爱而死”的婚姻观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在物质匮乏、面临生存危机的时代,婚姻首先是一种生存联盟,两个人的结合意味着活下去的机会更大;在包办婚姻盛行的年代,自由恋爱是一种奢望,既然活着不能在一起,死亡就成了人们对抗家族意志的最后武器。这种对“死亡”的崇拜,其实是“无法好好活着”的时代无奈。
历史的车轮来到21世纪的今天,物质的富裕使得大多数人已不再为生存问题忧虑,而自由恋爱也是现代盛行的一种思潮,包办婚姻的现象越来越少,甚至可以说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不必再像过去那样通过“死亡”来表达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诚。然而,依然有不少人还继续沉浸在过去的时代背景所塑造的将死亡与爱情/婚姻联系在一起的想象中,通过各种小视频中男主/女主为所爱的人献上自己的生命就可见一斑。
虽然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婚姻困境中不断地寻求道路和出路的人也有很多。而过去那种将死亡与婚姻联系在一起的婚姻观,在当代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解构与重构。有人说:“死亡是一瞬间的壮烈,而生活是漫长的琐碎;死亡是逃避现实困境的终极方式,而活着面对问题需要更大的勇气。”
婚姻中的“活”比“死”更需要勇气。因为“死亡的承诺只需一瞬间的勇气,而生活的承诺需要一辈子的坚守”。
“我愿意为你活”“为对方而活”中的“活”不只是身体的存活,更多的则是一种“舍己”,是愿意从自我当中走出来,去体会对方的辛劳;是愿意放弃自己本应得到的权利,去成全对方;是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细节中保持耐心。
一些小视频中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妻子拿着从冰箱拿出来的又黑又软的香蕉,丈夫没有进行语言指责,而是选择接纳;丈夫将电费交到对门,妻子表示正好借此机会与对门有交流的机会;夫妻两人背靠背轮流抱着深夜哭闹的婴儿……
这些让夫妻关系稳定的“日常关怀”,或许还有很多:
定期为对方泡杯茶;
记住对方喜欢的食物;
雨天提前准备伞;
妻子出门在外尊重丈夫;
丈夫用心倾听妻子的需求;
有意义的节日记得准备礼物;
记住伴侣对花生过敏,外出就餐反复确认菜单;
……
这些小事就像鞋子里的一颗小沙子,一开始不痛不痒,但时间长了就会割破脚掌。家庭中的“隐形家务”如随手摆好鞋子、及时洗掉袜子、扔掉垃圾后套好垃圾袋等琐碎小事,若没有处理好,温柔的贤妻则可能变成彪悍的怨妇。
“当代婚姻不需要殉道者式的牺牲,而需要园丁般的耐心——日日浇灌,时时修剪,在平凡岁月中培育出经得起风雨的关系。当一对夫妻能够说‘我愿意每天为你活’,而不是‘我愿意某天为你死’时,他们的婚姻才真正拥有了抵御时间侵蚀的力量。”
本站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站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来源标注是“荣基时代文化网”的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本公司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直接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本平台呈现的网站页面设计与版式编排,为独立拥有版权。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本平台书面许可,对于拥有本平台上内容和设计,版式编排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处理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本平台以上内容的,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