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远东第一大教堂:徐家汇天主堂

作者:索菲亚来源:荣基时代文化网

除了东方明珠、外滩等地方,来上海不得不去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徐家汇天主堂了。

徐家汇天主堂是一座著名的天主教教堂,是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因奉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为主保,又叫“圣依纳爵堂”或“圣依纳爵主教座堂”。它坐落在徐家汇商圈的核心地带,清一色的红色砖墙,高耸入云的双尖塔,使它在周围建筑中脱颖而出,一眼就可被认出。

从外观来看,徐家汇天主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砖木结构,高五层,可容纳3000多人。教堂平面呈十字形,两侧的钟楼高耸入云,钟楼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有两个直插云霄的十字架。堂身正中央是华丽的盘型浮雕,堂身上也有一个状似轮盘的十字架。

堂内有64根石柱,可以支撑起呈下宽上窄的整个内部空间,每根柱子由10根小圆柱组成。门窗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堂内有19座小祭台,正祭台宽44米,安放着雕刻精美的圣依纳爵及八位圣人雕像。横轴由南北耳堂组成。窗户上的彩色玻璃主要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堂内有一架电子管风琴代替过去遭到破坏的管风琴。

我们如今看到的徐家汇天主堂,最初是由只有两幢房屋的礼拜堂慢慢发展而来的。

这两幢房屋组成的礼拜堂是由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南格禄于1846年建造的;1851年,徐家汇天主堂老堂建成,带有中国装饰;1879年扩建成西式楼房,可以容纳200多人;1890年之后,由于孤儿院和手工业等的发展,徐家汇吸引了大量居民,教徒也随之增多,过去的旧堂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法国耶稣会士开始筹集资金,打算建造新堂。

1904年,英国建筑师道达尔对新堂进行设计,1906年新堂开始动工建设,1910年新堂落成。文革中,教堂的两座钟楼顶尖被拆掉,彩色玻璃也被损坏。教堂沦为了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的果品仓库,而教堂广场则变成了西区汽车站。

1979年,教堂进行大修,是年11月举行了文革后的首次弥撒。1982年修复了被破坏的钟楼。1989年,徐家汇天主堂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优秀近代建筑名录,2013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开始,徐家汇天主堂进行了4年多的修缮,恢复了屋面的石板瓦,对原本用于排水的滴水兽做了安全处理,并做了新的排水系统。这次的修缮也恢复了教堂的彩色玻璃,且使用的彩色玻璃是上海制造的,而不是进口的。

徐家汇天主堂不只是一个具有宗教功能的宗教场所,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非教友也能在参观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安宁。它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其建筑艺术也吸引了很多建筑爱好者和艺术研究者。

改造后的教堂广场也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同时,教堂改造对整体布局进行了优化,中央草坪两侧栽种了悬铃木,开放了多个休憩区,且设有木制长椅和喷泉。除此之外,绿化带还种植了不同的花,加上绿色的草坪,使徐家汇天主堂成为了游客以教堂为背景拍照的打卡地,也成为拍摄婚纱照的好地方。  

 

立场声明

本站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站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本站来源标注是“荣基时代文化网”的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本公司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直接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本平台呈现的网站页面设计与版式编排,为独立拥有版权。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本平台书面许可,对于拥有本平台上内容和设计,版式编排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处理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本平台以上内容的,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周热门